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 > 正文

应对“微笑抑郁”,背后的挣扎需要“被看见” | 新京报专栏

来源:新京报评论    时间:2023-07-09 14:00:21

只要能被及时“看见”,更多些理解、关爱与支持,因抑郁症引发的悲剧就会更少一些。

▲2013年,李玟(右)与黄晓明合作录制《中国梦之声》时合影。新京报资料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 | 杨柠

看到Coco李玟因抑郁症轻生离世的标题,不少人的第一反应,竟然都怀疑是假新闻,直到发现消息已经占据各大媒体平台的头条,才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

但是,人们疑惑的心里仍然在不停追问,这真的是那个唱着“好心情”、笑靥明媚的天后李玟吗?怎么会呢?这些年来,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事实上,李玟之前,张国荣、陈百强、翁美玲、陈琳、贾宏声等娱乐明星,也都是因为抑郁症离世。

这不仅是因为娱乐明星在高强度工作和竞争压力下,抑郁症成为常见病症,更是因为他们常以微笑面容、阳光姿态示人,这种“微笑抑郁”更难为外界所“看见”,最终酿成悲剧。

而今,爱笑爱跳的李玟也因抑郁症突然轻生离世,人们在为此唏嘘感慨之余,或许也会再次深思,造成她决绝放弃生命的抑郁症,究竟离我们和我们的家人有多远,我们对此又能做些什么?

理解“微笑抑郁”

背后的挣扎需要被及时“看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全世界近2.8亿人患有抑郁症,在成年人中的检出率约为5%。在中国,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抑郁症的患病率为2.1%,也就是接近3000万的人数。

这些受到抑郁症困扰的人群可能表现出多种症状,比如情绪低落、无精打采、漠不关心等,“微笑抑郁”也是其中之一。“微笑抑郁”并不是一种临床诊断的称谓,却很形象地描述了该人群的特点。

在外人面前,这些微笑抑郁者总是面带笑容,显得快乐、积极,与常人无异;而内心深处,他们却在体验着极度的痛苦,充满孤独、自卑、厌恶、冲突等,各种对自己或外部世界不健康的信念。

人们为什么要将痛苦隐藏在微笑之下?每个人所处的情境不同,也都有各自的理由,但最常见的是担心他人的评价,以及潜在的消极后果。

微笑抑郁者往往认为,人就应该表现得积极乐观,抑郁会让人觉得自己无能、软弱、不健康,说出来也可能会让家人朋友担心,甚至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与现实生活。

为此,他们努力用微笑来掩饰内心的挣扎,这也使得微笑抑郁往往难以被人察觉,得不到及时救助。

回顾李玟的案例,从媒体信息来看,她不但具有天赋,更是个努力追求完美的人。她对自己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可能使她难以摆脱“好心情”、劲歌热舞、活力四射的华语天后这些耀眼的标签。

因为,这些标签已经成为李玟自我定义的一部分,如果接受不完美,就有可能损害这些形象,损害自我概念。走出“完美主义”自我设定,承认“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对于李玟来说,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因此,藏好自己的抑郁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在心理学上,这种表现也可以从防御机制的角度来理解。所谓心理防御机制,就是指人们在面对压力时,尝试减轻内心冲突、维持心理状态稳定的一些心理反应与行为表现。

这一概念,最先由弗洛伊德提出,虽然难以从科学上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但也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一定启发。

“微笑抑郁”可能反映的是否认的防御机制,也就是人们不承认自己有情绪问题,认为只要像往常一样微笑就好,不被人“看见”,就能说明他们并没有得抑郁症。

对于他们来说,无法面对现实使得假装自己很好,比公开真实感受让人“看见”要容易得多。然而,否认是一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因为它无法真正解决冲突,并且可能导致错过救助的最佳时机。

应对“微笑抑郁”

社会要更多理解、关爱与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无意对李玟的离世进行揣测与评判,她永远是那个惊艳四座的歌坛巨星。但也正是“巨星”与“抑郁症”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禁不住去追问、去反思。这有利于我们再一次认识抑郁症,并探讨怎样才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更好地理解抑郁,有效应对抑郁困扰。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方面的心理障碍。在日常语境下,当人们说“抑郁”的时候,往往指的是心情低落;要达到抑郁症的程度,需要参考临床诊断的指标。

其典型症状包括,在近一段时间内,比如最近两周,情绪低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开心”;或丧失兴趣,对很多事物持回避态度,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等;有时可能表现为改变习惯,原来喜欢做的事情,突然不想做了;精力减弱,感到疲劳,总是无精打采;有时还可能影响睡眠、食欲、注意力等各方面。

当然,抑郁症也有程度上的差异。出现轻生倾向,显然是重度抑郁症的标志之一。对于这种情况的人来说,留在这个世界上要比离去更加痛苦。再看李玟的案例,她可能还要面对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痛苦,着实让人心痛。

要知道,从倾向到付诸行动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可是相比起普通的重症患者,微笑抑郁者往往有更充分的机会和充足的精力去实施他们的轻生计划。因为,很多时候,他们身边的人不会预料到这么严重的后果。

而对于程度较轻的抑郁症,有专家也称之为“心理感冒”。这一方面说明,抑郁症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抑郁症的检出率可能会不断增加,显得较为普遍,世卫组织也将其称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通过自我调节、心理咨询、必要时就医等方法,也的确能够解决抑郁困扰。

另一方面,还有专家认为,如果能有效应对抑郁症,建设个人抵抗挫折的心理韧性资本,便能像感冒过后机体获得免疫力那样,让人们的心理也强大起来,抵御未来的挑战。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感冒”的说法并不等于忽视抑郁症的危害,那样做可能导致更多“微笑抑郁”的发生。因为,如果觉得抑郁“没什么大不了”,就可能加剧人们对抑郁症的不合理信念,认为情绪低落是“矫情”,为自己的表现感到内疚,也就更有可能因此假装快乐,不让人“看见”。

这里引发出的另一个议题,是关于抑郁症的污名化。对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偏见,总是与消极的社会评价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面对抑郁症的原因。因此,对待抑郁症,首先要理解它是什么,然后再保持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

具体如何应对抑郁症,方法有很多,也要结合症状的程度、病程和一些个体因素等方面来考虑。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应该对自己和家人的情绪保持必要的关注。

但需要注意的是,既要避免过于敏感,一不开心就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随意贴标签;也要保持合理信念,理解这是一种让人困扰的心理障碍,同时又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

在关注的基础上,提供社会支持是解决很多情绪问题的有效路径。也就是说,关心自己和身边的人,从言语和行动上给予安慰和鼓励,往往会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如果真的感到痛苦,是有必要寻求专业帮助的,包括有资质的心理咨询师和专业医疗机构等。

从宏观层面上看,做好抑郁症等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增加社会心理服务资源供给,甚至考虑将相关治疗纳入医保范围,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而这些努力的目的,都是为了“看见”抑郁症。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只要能被及时“看见”,更多些理解、关爱与支持,像李玟这样因抑郁而决绝轻生的悲剧,就会更少一些。

撰稿 / 杨柠(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心理学博士)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吴兴发

大学生给县长写信,莫让天价彩礼绑架年轻人幸福 | 新京报快评

孩子被锁1小时不愿砸车窗,为人父母不该如此糊涂 | 新京报快评

断言淄博烧烤“凉了”为时尚早 | 新京报快评

厄尔尼诺再现,防汛抗旱需未雨绸缪 | 新京报社论

师生同做一顿饭,这样的劳动教育课不妨多一些 | 新京报快评

X 关闭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字画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